![]() |
姓名:姜锡润 | |
性别:男 | ||
职称:荣休教授 | ||
是否在职:是 | ||
所在学科: | ||
电话:68762667 | ||
邮箱地址:xrjiang68@126.com |
简 介 |
姜锡润教授简介
姜锡润 男,1955年12月出生于湖北武穴市。1973-1977年下放知青,曾任湖北武穴市下冯党总支副书记。1978年至今,在武汉大学哲学系学习和执教。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先后获哲学学士(1982.5)、哲学硕士(1985.3)、哲学博士学位(1989.10)。1987年任讲师,1991年任副教授,现任江南体育竞技 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哲学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
国家重点学科(198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主讲教师,具有22年的教学经验,已为本科生讲授课程4门,为研究生已讲授课程7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加者或子项目主持人,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8个,已出版《论认识主体结构》专著1部,主编《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哲学自学考试大纲》1本,参编《当代哲学前沿问题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等著作5部,执行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2~2005》4辑,已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译文19篇。多次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
一、主讲课程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科生)
2. 社会认识论(本科生)
3. 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专题研究(研究生)
4. 马克思主义人学专题研究(研究生)
5. 社会认识论专题研究(研究生)
6. 社会历史哲学专题研究(研究生)
7. 历史唯物主义专题研究(研究生)
8. 辩证唯物主义专题研究(研究生)
二、获得的教学表彰
1. 武汉大学1989-1990年度优秀教师(1990)。
2. 武汉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5)。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质课程(省教委1997)。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被评为湖北省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质课程(省教育厅2002)。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省教育厅2004)。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003)。
7. 武汉大学2001-2002学年度优秀研究生导师(2002)。
8. 武汉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2004)。
三、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
1.论认识主体结构(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主持人)
2.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八五重点项目,主要参加者)
3.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项目,主要参加者)
4.马克思主义主义价值理论研究(教育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基地重大科研项目,主要参加者)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主持人)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十五”重点项目、主要参加者)。
四、主要著作
1.《论认识主体结构》(独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获“武汉大学第7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
2.《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2》(执行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3》(执行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4》(执行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5》(执行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五、主要论文
1.“Theme, Argument and Method of Chinese Marxist Philosophy of Value”,Marxism 2000,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
2.“当代实践的主体性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新世纪的价值冲突和人文精神”,《哲学动态》2002年第10期。
4.“‘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的新探索”,《现代哲学》2003年第4期。
5.《罗莎·卢森堡的后资本主义社会概念》,《学术月刊》2006年第8期(《马克思主义文摘》2006年第10期转载)。
6.“罗莎.卢森堡堡关于‘社会主义还是野蛮状态’的概念”,《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7.“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与交往形式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8.“论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冲突的根源与价值观重建”,《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9.“论思维方式的核心.特性.作用和当代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4),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价值──调控主客体相互转化的因素”,《江汉论坛》1984年第10期(转载于《哲学原理》1984.21)。
11.“试论认识和实践的先后秩序及其优化”,《湖北社会科学》1987年第10期。
12.“论认识交往关系的要素、形式和功能”,《江汉论坛》1990年第7期(转载于《哲学原理》1990.8,《新华文摘》1990.10)。
13.“论认识协调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14.“论认识协作关系”,《武汉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15.“论认识占有关系”,《江海学刊》1991年第5期(转载于《哲学原理》1991.12,《新华文摘》1991.12)68762667xrjiang68@126.com
|
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
开设课程 |
主要论著或代表作 |
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
社会兼职 |
获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