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向榜样学习  >  正文

向榜样学习

2016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9-02-22

砥砺传承·匠心筑梦

1、王津: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钟表修复师

2016年,他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一夜走红,因其儒雅的外表和谦逊的性格得到网友的关注和喜爱,被亲切的称为“故宫男神”。

面对2016年的走红,王津师傅这样说:就是我在街上,不管到哪,认识我的人多了一点,对我来讲没有太大的改变,工作还是原来一样的,每天还是修复文物。但着实让王津激动的是,现在认识他的人中,“90后”居多,还有很多“00后”。

“我觉得有了‘90后’的关注非常好,关注故宫的文物,关注国家的文物修复和保护,他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老一代人关注的可能只是一代人,得到‘90后’的关注证明是代代相传的。”


2、高凤林: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特种熔融焊接工

2016年5月,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大国工匠》第一集,就介绍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从18岁进厂到今天,高凤林已经工作了35年,35年间,先后有130多发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经过高凤林的手飞上太空。

高凤林2016年的关键词依然是“火箭”。“2016年最骄傲的事就是我们国家的长征五号发射成功,那里面最关键的芯一级、芯二级,都是由我及我带领的团队制造的,其中里面的很多核心关键技术,还是由我来突破的。”高凤林自豪地说到。

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中,高凤林的工匠事迹作为案例写入了政治试卷的试题中,对此,高凤林风趣的说到:“我入行的时候是技校水平,但现在是研究生水平。这也印证了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全社会推崇的精神。”


3、徐珺:中国电信上海公司西区局静安分局一线线务员

2016年,是徐珺工作的第20个年头。从铜缆时代到光网时代,他始终如一地坚守在一线。他曾发明“暗管入户”,成功向“暗管”管龄76年的张爱玲故居通入光纤;他提出隐形光缆理念,被业界称为 “中国光纤接入第一人”;他关注中国线务员工作现状,甘当穿越光网“迷宫”的引路人。

“2016年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团队中有三位同志获得了中国电信集团安装维护比赛的一等奖,获得了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同时他们也上报了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这是我觉得最高兴的、最开心的一件事情。”言语中,徐珺没有提自己,而是把赞美献给了同事。

线务员,通信业的一线岗位。在中国,几十万线务员建设、维系通信网络,长年如一日,走街串巷、翻山越岭、日晒雨淋、爬杆布线、弯腰装机,把现代信息文明带进千家万户。徐珺只是他们中的一员。


4、孟剑锋 北京工美集团握拉菲首饰有限公司錾刻师

2015年,孟剑锋用纯银錾刻的“和美”纯银丝巾,在北京APEC会议上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及夫人。

刚刚过去的2016年,孟剑锋又完成了一件大事。他和团队的创新产品——“锗银”系列产品,在质量上和工艺上进行了改进。“我们知道锗的元素和任何物质都不会融的,我们通过研发,让锗和银能融到一起,而且锗在工艺上是不能焊接的,我们经过工艺上、一些焊件上的配比上进行了改进,这种产品现在出口日本,而日本现在是没有这种技术的。”

谈及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孟剑锋认为,工匠精神就是坚持、传承和创新。他说,自己从事工艺制作20多年,坚持下来才有今天这样一个技术水平的存在,“坚持就是你坚持不一定胜利,但是你坚持到底一定胜利”。


5、崔惠峰:海尔集团冰箱装配工

2016年,崔惠峰依然坚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电检测过程中,难免出现因电压问题导致的作电不良、取数不准确的情况,很多技术人员都习以为常,崔惠峰却下决心改良测试工装。

他效仿爱迪生锲而不舍研究灯丝材料的办法,逐一替换传感线,每换一根线就重新测试一下。就这样测试了两个多月,改良版的测试工装终于出炉,不仅可以快速测试传感线,还可确保100%合格作电出厂,更有效地减少了冰箱产品故障几率,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合格率。

在接受人民网IT频道采访中,这个腼腆的农村小伙说自己不会用高大上的词语来描述“工匠精神”,在他眼中,工作的态度和心态非常关键。“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态,仅仅是为了上班或者简单的工作,那达不到工匠的效果。”崔惠峰说。


6、邹峰:中国航天三江集团红林公司数控机床车工

2016年,邹峰的关键词是“学习”。“从事数控加工的,前期引进先进的数控设备和进口的刀具,刀具拿到国内以后,它给我们的操作手册和刀具样本都是英文版的,没有中文版的。”

邹峰为了把这些东西能读懂、吃透,花了大概半年的时间,用专业的英语字典查找、翻译这些字,终于把它弄通了,而且经过不断努力,这几年他的水平甚至超过了一些国外的刀具供应商的技术服务人员的水平。

一直以来,邹峰将航天产品领域的16字方针铭记在心: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邹峰说,上天无小事,上天的产品,任何一个小零件,哪怕一个小小的部件出现问题,都会引发一次大的事故。


7、魏红权:中国兵器武重集团研磨钳工

在中国兵器武重集团车间厂房内,记者见到了研磨钳工魏红权,他正研磨加工一个高精度的零件,经过细心研磨,几分钟后,原本普通的零件表面像变魔术般平整光亮如镜,甚至A4打印纸上的文字也被镜面反射的异常清晰。

“0.06毫米,是一根头发丝的直径,而中小零件的加工精度必须达到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60才算合格。”在魏红权看来,“精雕细磨才能出精品”。

2016年,之于魏红权,是他从事研磨工作的第三十一个年头了。“研磨了31年,觉得这份工作枯燥吗?”面对记者的提问,魏师傅腼腆地笑了。“从未觉得枯燥,相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热爱吧。”因为这份热爱和坚守,魏红权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了31年。


8、邹志平:鄂菜大师、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

邹志平,从事烹饪工作27年,他是鄂菜中青年代表、“武昌鱼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代表。

2016年最令邹志平骄傲的一件事就是他编著的《中国莲藕菜》一书成功面世。“《中国莲藕菜》是用我们湖北著名的水产品莲藕研发的130道菜品,花了3年时间完成的。”邹志平边翻边向记者介绍他的《中国莲藕菜》一书,“这都是我拍的图片,这张是冬天的时候去东湖拍的莲藕,那年冬天东湖特别冷,为了拍这张照片我蹲守了好几天。”

工匠精神存在于方方面面、各行各业,中国的饮食文化,凝聚了中国人丰富而独特的经验和情感,是中华文明浓墨重彩的一笔。

兢兢业业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菜。正是以邹志平为代表的厨师们精益求精、坚守传承的工匠精神,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才能享誉世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