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在线论文> 正文

深入认识和把握新时期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指向

点击次数:更新时间:2008-06-26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改革开放30周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来看,解放思想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需要,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内驱力。解放思想的过程是精神变物质、解决主客观矛盾的过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蕴,彰显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巨大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指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1]。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解放思想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考察解放思想的历史发展和时代特征,提示其逻辑必然和现实意蕴,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指向,明确其内在要求,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

邓小平曾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2]回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30周年的历程,凡是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都是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产生的,它突破主要的思想障碍,树立了新的判断是非的标准。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坚持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掀起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提出了认识问题、评判事物的根本尺度,最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解放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和精髓,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前提。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从18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产生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在思想解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到党的十三大上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党的十四大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到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宗旨,邓小平理论从提出到形成再逐步走向成熟。这期间有多次思想解放运动,大的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领导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引导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另一次是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等,正确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指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从2000年江泽民广东考察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认识党的执政地位,怎样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对这一根本性问题党内还存在着诸多困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深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规律,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将“三个代表”的要求确定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使人们在解放思想中统一的思想,第一次把建设党与建设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党的阶级性要求和时代性统一起来,把党从“一个代表”(代表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扩充到“三个代表”并把“三个代表”有机结合起来,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产生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四中全会定型到党的十七大形成完整体系,是思想解放的产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实践的呼唤和现实的要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千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考虑和分析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及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发展内涵,创新了发展理念、开拓了发展思路、破解了发展难题,升华了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实践”、“生产力”标准的基础上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标准,深刻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几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后产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它们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的灵魂和精髓就是解放思想。

二、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解放思想,内在于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内涵之中。思想路线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关系到党的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表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这就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并赋予解放思想在新时期新阶段新的内涵和时代要求。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三者共同统一于社会实践中,在当代中国,就是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深刻理解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就要正确把握三者的内在逻辑和辩证统一关系。

从内涵看,解放思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具有内在的逻辑必然。科学的认识论要求思想正确反映客观实践,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实事求是,破除思想羁绊,开拓进取,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走出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邓小平明确指出:“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决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4]

实际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二者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辩证统一,不解放思想,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离开实事求是,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逻辑前提,是能够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思想、思维方式。邓小平在提出恢复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强调实事求是首先是解放思想。1978年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5]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的结果就是要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曾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6]他还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过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7]

与时俱进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现实针对性的理论概念。种思想理论的核心观念往往是时代精神的凝结。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与时俱进作了全面的阐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8]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9]

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关系。其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保障。要做到与时俱进,首先必须解放思想,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在新的实践中尊重规律、把握规律,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和创新。其二,与时俱进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在新时期新阶段,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最新理论成果,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因此,胡锦涛指出:“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10]

三、解放思想的现实意蕴和实践指向

从改革开放30周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来看,解放思想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内在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要求,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动力。解放思想的过程是精神变物质、解决主客观矛盾的过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蕴,彰显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巨大价值和伟大意义。为此胡锦涛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11]

首先,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正是思想大解放的结果。下一步的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必然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多的深层次的矛盾,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其归纳为我国发展呈现新的“八个阶段性特征”。对此,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之间的矛盾,解决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优先优先发展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等。因此,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重点是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提高开放水平;二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三要加强文化体制和产业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四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五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建设,使之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等。

其次,解放思想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定。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主要是要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这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坚持解放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社会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一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四要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再次,解放思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指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建设和谐社会。与以往的传统社会相比,和谐社会具有丰富的社会结构和利益主体,独特的目标指向、路径选择、价值取向等,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跳出传统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模式,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我们要坚持“和而不同”,促进社会各要素和谐发展。一要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二要推进人际和谐,努力打造诚信社会;三要推进人与社会的和谐,注重人的权利与义务,促进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四要推进多元文明的和谐发展,努力建设和谐世界。

最后,解放思想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12]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理论空间和实践空间,才能引导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为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二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的改革发展的实践,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总结的“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要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坚定不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

[3]《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6日。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7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

[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页。

[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10]《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1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6月26日。

[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该文刊载于《江汉论坛》2008年第6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