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 江南游戏中心官网入口
- 学术报道
- 学术成果
- 在线论文
- 学术期刊
- • 儒家文化研究
- • 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 哲学评论
- • 本科生期刊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8-05-30
当前,随着西方垄断资本的不断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到空前的高度,以现代性扩张为本质特征的全球化已成为有目共睹的客观现实。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文化的强势语境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并给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全球化语境下,以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全球化导致了全球文化的西方化、商业化,致使东方的中国文化逐步被全球性商业文化所吞蚀和严重边缘化。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着全球文化同质化和民族文化本土化的尖锐矛盾,如何保护和发展中国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全球化为中国文化提供发展机遇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虽然具有很多的负面影响,但它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只要我们从战略上认清形势,把握住这个发展的机遇,中国文化就能够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扮演更加耀眼的角色。全球化为中国文化提供的发展机遇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全球化为中国文化实现现代化和自我更新提供了丰富的世界文化资源和参照系统。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结构完整的独立文化系统。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在政治上已经站立起来了,在经济上也已经在世界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在文化上能否站立起来还有赖于我们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关键在于中国文化自我创新和现代化的成败。全球化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密切相连的地球村,这为中国文化实现自我创造性转化提供了丰富的世界文化资源和参照系统,尤其为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只要我们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努力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变革,就一定能够推陈出新,实现“旧邦新命”,再造中国文化的辉煌。
其次,全球化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空前广阔的空间,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随着以交通、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通用语言的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各民族和各文化圈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世界的六十多亿人口,不分种族、国界、阶级、性别、宗教,都成为地球村的当然成员。中国文化曾经在东亚地区对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国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并通过西方传教士的翻译和介绍,在欧美地区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在当前全球日益走向一体化的时代,中国文化又一次获得了广阔的传播空间。通过中国在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国文化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例如少林寺的禅宗和武术、民族音乐、民族服装、汉语、春节、中国制造、中国饮食、中国功夫、中国电影、中国文学和中国哲学等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证。由此可见,全球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向全世界传播的契机。
再次,全球化引发的种种弊端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必要性和肥沃的土壤。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随着科技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唯科学主义迷信导致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在高度世俗化、工业化、工具化的现代社会里,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庸和金钱的奴隶。人们无可奈何地以道德的沉沦、信仰的瓦解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起飞与社会的发展。面对这种现实处境,中国文化所蕴涵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追求自由放达的超越意识可以为现代人指出一条通向自由王国的康庄大道,纠正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与大自然的摧残和压迫,挽救、制衡和警醒迷失于物欲横流的拜物教中的现代人。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以现代传媒为传播途径的大众消费文化迅速流行于世界各地。这种文化是为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要求而产生的商业文化,对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核心目标的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颠覆性和破坏性。特别是随着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乃至思维方式在中国的流行,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的面貌,尤其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更是不可低估。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日渐盛行和泛滥,导致对祖国的忠诚、对父母的孝敬、对师长的尊重等传统道德意识日趋淡化,崇洋媚外之风盛行,民族传统文化遭到冷遇。在当前这种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人心堕落、社会疏离、违法犯罪司空见惯的时代状况刺激下,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们更加意识到自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振兴和人类精神的升华而担负的神圣责任与使命,促使他们更加勇敢地站立起来,通过其道德人格的完善与社会良知的楷模形象来培育实实在在的民族文化生命,担当起弘扬中国文化的伟大事业,以个人的文化生命来成就民族的文化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因此,全球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必要性,使更多的人开始把对中国文化的体悟、普及和传播当作一个紧迫而光荣的任务。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同时也可以让世界更多地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闪光点和无穷魅力。
二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并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价值观领域,现代西方文明充斥着拜金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世俗化价值观念和弱肉强食、惟利是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价值观。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泛滥,这些西方流行的现代价值观念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并对非西方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十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对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文化而言,这种西方世俗化价值观念是一种充满贪婪、自私、血腥、欺诈、虚荣和堕落的禽兽价值观,与中国儒家、道教、佛教所追求的克己、寡欲、仁爱、淡泊、圣洁、俭朴、利他的人生境界大相径庭,也与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去甚远。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惟利是图原则作为指导思想的资本主义制度就像泛滥的洪水一样试图冲毁人类一切精神家园的围墙,迫使人类放弃几千年来所追求的道德、家庭、民族和国家等神圣终极关怀和社会理想目标,将人类变成弱肉强食的自然丛林中为生存而争斗不息的赤裸裸的野兽。(汪岩桥,119页)在现代社会,与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伴随的并不是理性主义自由王国的自动降临,相反,却是人类社会日益陷入了空前的精神危机和价值混乱之中。人们看到的是资本主义的残酷无情,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傲慢狂妄,以及拜金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在生活中的四处弥漫,以及由此引发的信仰危机、道德堕落、精神颓废、革命风暴、种族歧视、文明冲突、战争肆虐等等现象。(亨廷顿,19页)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人们对金钱、权势和物质享受的贪欲充斥了整个世界。由于全球化根置于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的自由市场原则之上,因而产生了无数严重的不良后果,引发了现代社会的种种病态现象。在全球化时代,所有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病态和危机都随着资本的扩张而传播向世界各地,并成为所有国家和所有文化所共同面对的现实挑战。作为非西方文化重要代表之一的中国文化同样遭受这种西方资本主义强势文化的严重威胁和冲击。
第二,在文化观念领域,英美等国兴起的新保守主义思潮公然鼓吹用西方文化征服全世界的文化帝国主义,对一贯主张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具破坏性的消极影响。文化帝国主义是当今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借用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文化影响力自觉不自觉地推行的一种全球文化战略,其后果就是使西方强势文化在许多方面取代非西方的本土文化,使文化的多样性失去其真实的意义。西方文化帝国主义认为,惟独西方文化是普世性的文化,其它文化在全球化语境都不具有普世性与合理性。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以后,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欣喜若狂,大发横财。世贸组织的建立和运行更为西方的自由资本和商业文化提供了全球性的扩张空间。以英语语言、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可口可乐、牛仔裤、流行音乐、迪斯尼乐园等为标志的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行,极大地促进了英美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主导地位。英美等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人类丛林中占据了前所未有的超强优势。这种强势地位表现在其文化战略思想领域就是新保守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在近十几年中迅速兴起,并对英美等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斯特劳斯的“新帝国论”、北约组织的“人权高于主权论”等等都是这种思潮的具体表现。其主导思想就是通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正义的”强权政治,以消灭一切可能不利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潜在对手,以实现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万世长存的目标。这种思潮在“九一一”事件以后迅速从理论进入到实践,并在西方国家对阿富汗、基地组织和伊拉克的残酷战争中变为血淋淋的现实,从而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许多接受西方文化的东方地区出现了文化的混乱、信仰的迷茫、道德的冷漠、暴力的嗜好、传统的破裂、欲望的膨胀等现象,以及在西方文化面前的自卑感和妄自菲薄的痛苦心理等。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刺激下,发展中国家许多人也逐渐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抵触和怀疑情绪,于是,世界宗教的原教旨主义和主张捍卫民族本土文化主权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趁机高涨起来。这种思潮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对立性和不相容性,煽动民族和宗教狂热,并以唯我独尊的架势去迎接不同文化的挑战。面对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扩张,中国文化中也兴起了主张“以夏变夷”的极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公开提出儒教立国、复兴儒学、恢复中国文化的正统地位等文化观点。
第三,在生活方式上,主要是唯科学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全球化是以现代交通、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对现代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因而,现代科学成为现代人真正相信的最具有影响力的宗教。所有在前现代社会生活中由宗教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功能几乎都已经被科学技术所取代。现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使传统宗教的神秘性和不确定性的地盘正在不断缩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奥秘正在不断被科学揭开,因而,主张科学技术万能的唯科学主义思潮正在变成现代世界的共同信仰和主流意识形态。在这个崇尚科学万能和无神论信仰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和价值观在整体上常常被看作是过时、落后、愚昧、封建和迷信的反科学的东西,因而也就会处处被限制、压制、甚至处于被消灭的地位。即使一些试图复兴传统文化的思想运动也难以扭转其被动、衰败和被边缘化的整体态势。与此同时,当代西方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正在从根本上残食和瓦解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文明。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以后现代主义为特征的许多西方文明的副产品都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世界不再有神圣和永恒的东西存在,一切都变成了可以估价的商品,人生也不再有崇高的价值和意义,仅仅只是作为追赶时尚的消费者而活着的行尸走肉而已。在终极价值缺失的时候,人类进入了一个文化价值全面失范的生存境遇中。一种无家可归的漂泊感和疏离感深深地笼罩在人们的心头。在虚无主义气氛下,人人都变成了孤岛。由于没有普遍的真理标准,每一个个人都没有共通的人性,只剩下不具有崇高价值意义的独立自主性,或者说是一种弱肉强食的动物生存本能。这种后现代虚无主义和放荡不羁的思想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尤其在中国的都市青年和某些学者中广为流行。他们玩世不恭,愤世嫉俗,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嘲弄一切,跟着感觉走,拒绝承担起码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只关心个人感觉,不管他人的死活。这种疯狂病态的极端个人主义显然与中国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主义有天壤之别,成为全球化浪潮对中国文化的又一大负面影响。
三中国文化应对全球化浪潮的策略
在全球化语境下,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中国文化发展的活跃态势,如何找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定位,创造中华民族文化辉煌的新篇章,从而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国文化应该从全球化视野去认识发展的形势和策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化与自我创新,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影响力,加速中国文化的普及与传播,为中华民族和平崛起与世界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中国文化成功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根本思想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旗帜,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在激烈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就必须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目标,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和体现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就要求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始终保持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自信力,并通过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来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中国文化的自主性、自觉性、时代性和创造性,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世界化提供现实基础和前提条件,从而积极应对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挑战。
第二,要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意识,保持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融会必须以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为前提,然后再强调和而不同、和平共处等原则。我们需要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国情出发,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具有永恒意义的积极因素,捍卫和发扬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基本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而民族精神又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之中。中华民族之所以经历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以及内忧外患的不断干扰而始终没有分裂和消亡,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它背后有一种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维系着和支撑着。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中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两千余年来,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佛教和道教为辅助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它博大精深的传统和辉煌的成就滋养了一种坚固的文化民族主义,形成了一种稳固的民族的思维方式、理论形态、价值取向、精神意境和语言风格。我们只有在内容上、形式上尽量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才能在世界多元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例如,儒家所提倡的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博施爱人、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等,对于塑造中华民族以和谐包容、爱好和平、团结友爱、刻苦耐劳、自强奋进、敦实守信的伟大民族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至今仍显现着其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当然,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民族精神必须赋予它时代性的意义,做到古为今用,应剔除其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封建性、保守性糟粕。我们不能盲目地搞厚古薄今,更不能以古非今,开历史的倒车。在全球化语境下,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冲击,以及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人心堕落等时代状况,我们需要自觉地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保卫中国文化的主权和安全,以遏制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话语霸权”和全球扩张的图谋,并通过发扬中国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来克服现代人面临的信仰和精神危机的困境。
第三,要坚持对外开放和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心态。我们反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张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主权和主体性,但这并不等于文化上自我封闭和盲目排外。相反,在日益强化的全球化语境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博采众家之长,充分利用世界上一切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和知识来丰富和充实中国文化的内涵。在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互动过程中,中国人必须摆脱那种把中国文化看成人类唯一的文明,把中国的生活方式视为唯一的或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的狭隘、保守、妄自尊大的传统保守心态,应该意识到天地的广阔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实事求是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引进、模仿、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通过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增强我们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建立起那些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现代性文化价值观念,如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消费观念、法律意识、公正意识、商品意识、服务意识与全球意识等。通过培养对外开放和兼收并蓄的文化心态,促使中国社会实现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引导中国从狭隘的民族主义走向开放的全球主义,最终使中国文化在世界上获得更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造福人类福祉(杜维明,211页)。当前,全球化的语境和信息网络手段正好为我们学习世界一切先进文化提供了最有利的便利条件。只要我们抓住全球化给与我们创造的有利条件,全面深入地与西方文化以及世界其他文化加强交流和学习,并将自身内在价值进行创造性重构,中国文化就一定能在全球化语境下展示其巨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前景。
总之,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对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正在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在全球化语境下,世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文化同质化和民族文化本土化的尖锐冲突。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虽然受到全球化的许多负面影响,但也面对着许多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文化应该从全球化视野去确立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策略,充分发挥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发展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心态,积极应对全球化的冲击,最终逐步实现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江泽民,2006年:《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赫尔德,戴维,2001年:《全球大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亨廷顿,塞缪尔,1998年:《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
杜维明,2001年:《文明的冲突与对话》,湖南大学出版社。
郭齐勇,2006年:《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汪岩桥,2006年:《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载《哲学研究》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