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讲座回顾 | “当代逻辑哲学重大前沿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顺利举行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11-14

本网讯(通讯员 李懿迪)11月2日下午,“当代逻辑哲学重大前沿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江南体育竞技 振华楼B107会议室召开。该次研讨会紧接着由陈波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逻辑哲学重大前沿问题研究”结题鉴定会之后,由江南体育竞技 教授陈波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鞠实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教授邹崇理,南开大学江南电竞官网客服电话 教授翟锦程,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勇,南京大学江南电竞官网客服电话 教授张建军,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任远,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付敏受邀参会并做主题报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空军军医大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武汉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的近40名学者参加会议。

武汉大学陈波教授主持

鞠实儿的报告以“无穷与开放”为题。他指出,在日常交流和科学实践中,潜无穷一词实际所指的概念是无尽性,无尽性概念可借助开放类概念进行定义。成员数可扩展的类是开放类,形成开放类的过程称为开放过程;无尽性指存在经过扩展后可再扩充的开放类,相应的开放过程被称为无穷开放过程。开放类的处理途径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种,其中,静态分析途径主要探讨开放类某次扩充后的性质变化,动态分析主要探讨无尽开放过程的规则和结构。报告主要关注动态分析途径,鞠实儿借助魔法袋隐喻,通过与潜无穷概念作比较澄清无尽性概念,并以自然数递归定义为原型,描述无尽开放过程的规则,展示在开放过程中生成的开放类所具有的分层结构。他在报告中指出,对开放类和无尽开放过程进行深度研究,有利于回答“在机器人知识不完全的条件下,如何控制机器人在开放世界中实现行动预定目标”的重要问题。

中山大学鞠实儿教授作主题报告

邹崇理的报告主题是“辩证逻辑的思考:概念的辩证矛盾及其演化”。他指出,辩证逻辑研究的困境源于针对辩证思维的现代逻辑形式化分析和思辨哲学定性解读的脱节。根据思辨哲学的观点,辩证矛盾是事物或概念的两个对立面的对立统一,而弗协调逻辑作为具有辩证意味的现代逻辑,则将由其逻辑系统中减弱的否定词构成的公式          视为辩证矛盾。思辨哲学的辩证矛盾解读和现代逻辑中对辩证矛盾的形式化分析有明显差距。邹崇理认为,应重新定义辩证逻辑的研究对象和首要目标。辩证逻辑的研究对象是概念整体的辩证性质,辩证逻辑研究的首要目标是概念的辩证矛盾。运用现代逻辑技术对概念整体的辩证矛盾进行形式化研究,是弥合现代逻辑分析和思辨哲学解读之间“鸿沟”的新模式,能更好地使辩证逻辑成为贴近思辨哲学理解的逻辑系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邹崇理教授作主题报告

翟锦程在题为“论中国的哲学与中国的逻辑”的报告中指出,“哲学”和“逻辑”是汉语中的外来术语,回顾这两个术语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我们对哲学和逻辑内涵的理解与解读具备多重意义。明末西方知识体系第一次传入中国时,哲学被译为格物穷理之学、理学、爱知学等,逻辑则被译为明辨之道、名理探等。而清末民初西方知识体系第二次传入中国后,“哲学”直接采用了日本的和制汉字术语,“逻辑”至今仍是音译术语。当下包括中国哲学、中国逻辑在内的中国近代知识体系实际上是借助“中体西用”的方式得到的对应西方知识体系的中国之学,并非本原意义上的中国之学,而是在中国的西方之学,其背后仍然折射着西方知识体系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因此,我们需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逻辑与哲学的关系、与知识体系的关系等角度,重新理解和构建中国传统逻辑的知识体系。

南开大学翟锦程教授作主题报告

王勇的报告主题是“必然与假设: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二章辨析”。他通过梳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二章的内容,指出必然和偶然是哲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亚里士多德指出,自泰勒斯至柏拉图的古希腊哲学家都只关注必然,不探讨偶然,但“偶然”预示着未来,不应不对偶然概念加以捕捉。面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偶然性逃逸疑难”,我们有必要对“必然”和“偶然”概念本身进行讨论。他认为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假设”的必然在文字上表现为“如果(既然)……那么必然……”,单纯的必然之物是质料和质料的运动变化。必然性的潜能只有通过偶然性才能呈现,逻辑学“必然地得出”的真意就在于必然性的潜能通过偶然性呈现的方式与途径。

北京大学王勇教授作主题报告

张建军在题为“蕴涵层级论”的报告中指出,“实质蕴涵怪论”问题既是当代逻辑哲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也是逻辑基础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蕴涵层级论”能够廓清蕴涵怪论造成的迷雾,掌握由蕴涵怪论问题催生的各种非经典逻辑与经典逻辑的互补关联。根据“蕴涵层级论”,逻辑蕴涵、严格蕴涵、直觉主义蕴涵、相干蕴涵等蕴涵关系,即所有承认“前件真、后件假”为条件命题的成假条件的蕴涵关系,实际上都是作为真值函数的实质蕴涵关系之居于不同层面的“子集”,而不是独立于实质蕴涵关系的“其他蕴涵”。混淆属于关系和包含于关系、一阶属性与高阶属性是导致独立性迷思的罪魁祸首。蕴涵层级论关于作为实质蕴涵关系之子集的各种蕴涵关系所在层面的系统分析表明,各种非经典逻辑并非“各自为政”,而是呈现出有序层级。

南京大学张建军教授作主题报告

任远的报告主题是“逻辑的规范性”。逻辑规范性是指逻辑对思维活动提供指导,对推理内容提供评价。规范性常被当作是逻辑的本质特征或至少是逻辑的主要特征。任远指出,逻辑规范性论证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对于思维活动特别是推理而言,逻辑规范是派生于一般认知规范还是具有自主性的规范,是思维的构成性规范还是仅仅作为调节性规范。逻辑规范性的怀疑论者质疑逻辑后承关系并不总是构成对信念修正的约束,逻辑规范性的派生论者主张逻辑的规范性效力源于真规范这样的认知信念规范。逻辑实在论者通常把逻辑规范看作是派生性规范,心理主义者把往往将逻辑的规范性视为逻辑的定义性特征。对逻辑规范性的讨论最终取决于对逻辑是什么的看法,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逻辑,如何理解逻辑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地位。

中山大学任远教授作主题报告

付敏的报告主题是“相干逻辑”。相干逻辑学家认为,由于相干性的缺失,经典逻辑没能提供恰当的“有效性”概念,导致了形形色色的蕴涵怪论。因此,他们主张给“有效性”概念增加相干性条件:在命题层面,要求蕴涵式的前件和后件共享命题变元;在推理层面,要求每一个前提都能被真正用到。付敏在报告中介绍了最具代表性的命题逻辑R系统和E系统,并指出相干逻辑形式系统的语义解释包括关系语义、代数语义、邻域语义等进路,其中三元关系语义解释最受关注。针对这种语义学,相干逻辑学家通过分析“网点-通道”“信息-链接”“情境-推论”“语境-隐含”“推理模型”等原型进行了系统外诠释。尽管目前在相干逻辑“内部”,演绎定理的理解、析取三段论的可容许性等问题是相干逻辑学家的关注重点。但在“外部”,“‘相干诉求’之于‘逻辑’的合理性”仍然是一个开放性的哲学话题。

西南财经大学付敏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研讨会最后设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围绕各主题报告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