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 江南游戏中心官网入口
- 学术报道
- 学术成果
- 在线论文
- 学术期刊
- • 儒家文化研究
- • 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 哲学评论
- • 本科生期刊
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及其在当代的新展开——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百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05-27
本网讯(通讯员何远长、 高金鹏、 王哲毅 、刘佳源)2024年5月17-19日,“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及其在当代的新展开——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江南体育竞技 主办,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研究所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等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上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展开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取得丰硕成果。
开幕式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发林主持。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国荣、江南体育竞技 党委书记卢昌宁、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冯达文、江南体育竞技 教授吴根友、萧萐父先生家属代表萧萌先后致辞,并对大会主题进行阐释。
沈壮海代表武汉大学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及其在当代的新展开,这种对自身文化和哲学主体性的自觉,以及对中国主体性在当代的不断探索是纪念萧萐父先生最好的方式,也是对中国哲学学科在未来如何发展的深度关切。同时,这次会议的举办将有助于推动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杨国荣从为人与为学两个方面,表达了对萧萐父先生的缅怀和敬意。他提到,宽容的气象、追求真知的热忱、与时俱进的胸怀以及对后辈的无私提携是萧萐父先生最闪耀的人格光辉。同时,萧萐父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儒释道思想、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中国传统气论哲学、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等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卓越贡献。在继承萧萐父先生学术遗产的基础上,未来中国哲学要在历史视野和理论视野的统一、中西哲学的交融、中国思想源与流的接合等方面做出努力。卢昌宁代表江南体育竞技 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萧萐父先生是有思想的学问家,也是有学问的思想家。今天我们一起纪念和缅怀萧萐父先生,探讨中国哲学的当下和未来正当其时。他相信中国哲学在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构建出具有中国气派,又有全球意义的当代哲学,为世界哲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中国学者应有的贡献。冯达文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的角度,回忆了萧萐父先生交往的珍贵往事,表达了对萧萐父先生提携后辈的衷心感谢。他同时指出,萧萐父先生把明清思想转型定位为人的重新发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守护人和人的生存世界,应该成为哲学思考的一大主题。吴根友以“感念师恩、领受背景、珍惜遗产,开拓未来”为主题,情理并至地道出了对萧萐父先生的缅怀和纪念。他指出,师恩与背景是我们所有出自于学校的现代知识人的共享精神遗产,而珞珈中国哲学学人的精神遗产又具有自己独特而饱满的具体内容。以萧萐父先生为代表的珞珈中国哲学学科点的建制是这份精神遗产的底座。生行万里念师恩,从珞珈中国哲学共同背景走出去的所有学生,都会用自己的生命开拓属于自己的未来,以之回馈曾经领受的师恩。萧萌女士作为家属代表对各位领导、专家在百忙之中莅临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她指出,父亲萧萐父先生是正直、善良、胸襟豁达的人,对于所有学术前辈及同道十分尊重、坦诚相与,因此得到前辈和同仁们的推崇。对于后学新人则毫无保留地奖掖和提携,这种关爱之情积极地影响到他们的一生。萧萐父先生所主张的“多维互动,漫汗通观儒释道;积杂成纯,从容涵化印中西”是他一生所追求的治学精神和思想灵魂的高度概括。
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发林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国荣
江南体育竞技 党委书记卢昌宁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冯达文
江南体育竞技 教授吴根友
萧萐父先生家属代表萧萌
随后,大会举行了萧萐父先生新版《吹沙集》发布会。发布会由江南体育竞技 党委书记卢昌宁主持,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刘佩英、湖北大学哲学系教授罗炽、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向珂、江南体育竞技 教授吴根友先后致辞。
刘佩英代表出版社表示,能够担任《吹沙集》再版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她详细地向与会代表汇报了新版《吹沙集》《萧萐父与中国哲学的当代新开展》《萧萐父:中国哲学主体性的探路者》三部书的编辑、设计、印制、发行等各环节的情况。同时,她从经典的再现、学术与出版的关系、道统与师承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哲学图书的出版事业展开了深刻思考。罗炽满怀深情地述说了对萧萐父先生的缅怀与感恩。他指出,萧萐父先生是性情中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先生一生追求真善美的结合,始终充满对生命的热爱与激情。萧萐父先生为人高洁,为学精深,新版《吹沙集》的发布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和继承。向珂代表晚辈后学,感谢东方出版中心为萧萐父先生的百年诞辰奉献了一份厚礼。《吹沙集》收录了萧萐父先生从青年时代到晚年的文章、诗词联语等等,完整展示了先生毕生追求真与美的历程。它是动态的、活泼泼的,文与诗相交映,哲人之诗与诗人之志互为发明,思想世界与生活世界彼此贯通。这样的著作在今天无疑成为激励后学的一种著作范式。吴根友从再版缘由、诚挚感谢、未来希望三个方面展开新书发布会的致辞。首先,《吹沙集》的再版一方面可以让绝版的原版重新焕发生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界更好地了解萧萐父先生的思想。这是对先生的最好的纪念。其次,他向东方出版中心的辛苦劳动表示衷心感谢。正因为出版人员的不辞辛劳,新版《吹沙集》才得以按时按质地呈现给大会。再次,他对《萧萐父全集》的出版做出展望和规划,诚挚希望与学界同道一起,推动《萧萐父全集》早日面世。
萧萐父先生新版《吹沙集》发布会
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刘佩英
湖北大学哲学系教授罗炽
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向珂
江南体育竞技 教授吴根友
本次会议的大会主旨报告共分为两组。以下进行简要概述。
第一组大会主旨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何建明主持。
武汉大学郭齐勇以“萧萐父的学术贡献与精神遗产”为题,深情回顾和介绍了萧萐父先生治学与治人的事迹。萧萐父先生是人师。他无私地扶掖后学,哪怕对素不相识的求学者亦热忱待之。萧萐父先生有风骨,他教书育人,重在身教,杜绝曲学阿世之风。萧萐父先生有家国情怀。他对国事民族的关心和热爱,对社会发展的投入和奉献,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华东师范大学高瑞泉以“中国观念史的学科自觉”为题,对中国观念史的产生、发展和学科定位进行了阐述。他指出,观念史和包括哲学史在内的一般知性思想史一样,隶属于思想史,不过观念史注重的是“固定化的‘思想产品’”之一的“观念”,而非体系哲学之前后更替或逻辑关系。观念史的学科自觉是重构中国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山大学李宗桂以“从中国哲学的主体性谈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为题发表阐述。他指出,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就是中国哲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同时,挺立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就要诠释构建出中国哲学的特质,彰显中国哲学的民族性,揭示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汇通之处及其它的价值理性。四川大学李景林以“关于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一点思考”为题展开论述。他指出,哲学作为一种对人的存在及周围世界的形上思考,总是要通过自身充分的个性化方式来呈显其普遍性的理念。哲学的这种特质决定了哲学的方法必须是内在于其思想内容的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丰以“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思想内涵及其特点”为题展开发言。他指出,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质之一。和平性是建立在中国哲学的深厚基础之上的。本体论层面上的致和、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和实生物的生命力,都是中国文明和平性内涵的突出体现。由此,发扬中国哲学主体性的重要方面就是将其与五千年中国文明的脉络接续起来,继往以开来。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何建明
江南体育竞技 教授郭齐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高瑞泉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宗桂
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景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丰
第二组大会主旨报告由武汉大学李巍主持。
武汉大学李维武以“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重温萧萐父先生《〈20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序》”为题指出,萧萐父先生强调哲学史研究必须重视方法论,其《〈20 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序》一文有三方面启示:其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哲学史方法论的关键性原则,哲学史与思想史、文化史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哲学史是从哲学历史中发现内在的逻辑;其二,从哲学历史中发现其内在的逻辑,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与社会历史变迁;其三,中国哲学开展有其内在逻辑,其启蒙的道路艰难曲折。华东师范大学陈卫平以“萧萐父先生‘吹沙觅金’的两个片段”为题指出,萧萐父先生与冯契先生是学术挚友,二人在破除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日丹诺夫哲学史定义、探索哲学史方法论的新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中国思想、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等方面有着高度的学术共鸣。四川师范大学蔡方鹿以“略述萧萐父先生对儒释道三教的认识”为题指出,萧萐父先生对儒释道的研究强调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单轨或一元发展。不仅中华传统文化本身是多元发展格局,且与外部文化“多维互动”。除此之外,萧萐父先生的研究还对儒释道三个子系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并对其中差别作了精要取舍。武汉大学徐水生教授以“萧先生对我的学术教诲”为题,缅怀了萧萐父先生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他表示,萧萐父先生经常鼓励督促学生学习外语,并提供最新资料及翻译机会,倡导在实践中学习。在学术创作方面则包容鼓励、悉心指导学生,让人终生难以忘怀。乐山师范学院闵乐晓指出,萧萐父先生的思想来源宽阔、内容丰富。这种思想格局的丰富性使萧萐父先生不会沉迷于思想的固定点,相反经常会在张力之中形成创造性的观点,尤其是其晚年的思想格局更具备哲学高度及宏阔的境界。
江南体育竞技 教授李维武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蔡方鹿
江南体育竞技 教授徐水生
乐山师范学院闵乐晓
本次会议的学者论坛分为三个分会场同时进行。以下简要概述各分会场的学者报告和讨论情况。
第一分会场的学者论坛总共分为五组进行。
第一组由复旦大学郭晓东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朱承评议。武汉大学麻天祥以“黄梅问学”为题,追忆了跟随萧萐父先生求学的历历往事。他指出萧萐父先生的学问渊博、审慎、有先见、有文采、有情采,值得后辈深思学习。中国人民大学何建明从现代文明所关注的经济和人权问题入手,对萧萐父先生“哲学启蒙说”所倡导的“人的觉醒”、反对“伦理异化”进行了深入阐述。湖南大学肖永明、湖南省社科院张建坤详细地分析了萧萐父先生对侯外庐“早期启蒙说”的认识、内化和推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华传阐述了萧萐父先生与中国佛教哲学研究,萧萐父先生对佛学中玄慧哲理与默究体认的认识精深独到。华东师范大学陈赟讨论了萧萐父先生的船山研究与中国早期的启蒙传统,他指出早期启蒙说的意义在今天民族复兴的视域下,尤其值得重视,其核心关切指向中华民族与文化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匡钊讨论了启蒙话语在中国哲学研究界中的叙事流变,重思启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思想的世界性地位仍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在评议与讨论环节,朱承以“追忆萧萐父先生求学往事”和“重思萧萐父先生哲学启蒙说”为两个主题概括本场发言,本场会议正是通过对萧萐父先生学思与品德之追忆,探讨其学问的核心精髓,由此探寻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
第一组学者发言
第二组由华东师范大学陈赟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匡钊评议。华东师范大学朱承从萧萐父先生的“泛化”观切入,探讨中国哲学研究的问题驱动意识,他指出中哲研究要坚持问题驱动、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厦门大学谢晓东分析了荀子文本中的“制天命而用之”,他认为“制天命而用之”中的“命”字很可能是衍文。中山大学陈乔见阐述了萧萐父先生治学育人的“德业双修,学思并重,史论结合,中西对比,古今贯通”的二十字方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程郁分析了汉代哲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从方法论层面讨论了萧萐父先生“早期启蒙说”与汉代哲学研究的可能连接点。海南师范大学刘湘平认为,萧萐父先生早期启蒙说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是否曾有过自己的哲学启蒙或文艺复兴”,这个问题实际是对文化现代化问题的一种哲思追问。在评议与讨论环节,匡钊从哲学范式作为一种“思想过滤器”的角度,对“启蒙”这一小组主题进行了方法论层面的再思考。
第二组学者发言
第三组由中山大学陈乔见主持和评议。中山大学陈畅指出当前黄宗羲研究存在着定位困境,反思汲取萧萐父先生有关黄宗羲的哲学史研究,有利于重新挖掘黄宗羲研究的未尽之处。武汉大学谢远笋围绕萧萐父先生《真理与民主》一文展开论述,他指出该文强调中国学术界走应出中西对立、体用两橛的思维模式,从中国17世纪以来曲折发展的启蒙思潮中去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接合点。延安大学崔海亮讲述了萧萐父先生对自己的学术教诲与影响,他认为萧萐父先生的学术创新主要是明清启蒙说和多元文化两个方面,前者是为唤醒理性,后者是为反对专制,二者具有紧密联系。西南医科大学陈屹从萧萐父先生的哲学史方法论出发,主张中国哲学的研究不该只关注抽象理论,更应该与各类实践相结合,让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呈现。华侨大学薛子燕讨论了萧萐父先生的中国近现代哲学问题,她指出萧萐父先生的中国哲学研究重视方法论原则、现代性的视角和主体性的转变。大连理工大学姜含琪分析了萧萐父先生的佛学研究,她认为佛教中国化是后世如何处理多元文化与建构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典范,有利于回应古今中西之争的问题。在评议与讨论环节,武汉大学李维武从时代背景、思想潮流、学理突破三个方面阐述了《真理与民主》一文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关联及其思想来源。
第三组学者发言
第四组由中山大学陈乔见主持和评议。中南民族大学孙卫华缅怀了萧萐父先生的人格与学问,并指出“早期启蒙说”是萧萐父先生寻找到的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历史接合点,中华传统的现代性转化源自内生而非外烁。乐山师范学院向珂以《秦汉之际学术思潮简论》一文为切入点,揭示了萧萐父与汤用彤、蒙文通的学思关联,并据此阐释了萧萐父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复杂、多元、流动一面的关注。内蒙古大学张志强讨论了萧萐父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问题,他指出萧萐父的早期启蒙说为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活水源头以及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思想动力。南昌大学张新国围绕主体性、历史创造活动、中国化等几个关键词,指出萧萐父先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多元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选择组合与重构。华中科技大学王博指出,萧萐父先生提出了“伦理异化”的深刻命题,涉及到伦理学中“是”和“应当”之间的张力,并点出了道家思想从根本上超越对立、对待,尤其是超越伦理意义上善恶对立的独特视角,有助于克服“伦理异化”。在评议与讨论环节,刘湘平以“继往开来”总结本场,认为本场发言既加深了对萧萐父先生的理解,更站在当前的背景拓宽了萧萐父先生开辟的道路。蔡方鹿回忆了与萧萐父先生的相处,并叙述了萧萐父先生对扬雄思想定位及新儒家道统的相关看法。与会老师还就历史的动力、启蒙观念、自由问题等展开讨论,并一致认为对中国哲学研究既要有历史感,也要有现实感。
第四组学者发言
第五组由武汉大学秦平主持和评议。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王巧生讨论了中国哲学主体性的来源问题,他指出中国哲学如何在国际学术界建立一种身份仍然需要进行努力。华中师范大学杨柳岸分析了《左传》中的小人物叙事,他指出相比起哲学与历史的角度,从文学角度看《左传》会发现,其中的价值观念更多是借角色之口表达,其中一部分就是小人物。小人物的表达一般都重德行及重因果与报应。武汉大学吴默闻讨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问题,她认为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之自主性的重要体现。华中师范大学刘莉莎分析了熊十力《大学》诠释思想,她指出熊十力对《大学》思想进行了自觉精神、科学精神、有为精神的三重拓展。在评议与讨论环节,何建明认为,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前提,只有具备问题意识才能切入研究对象;吴龙灿对《大学》作为外王学在熊十力整个外王学的地位与逻辑关系进行了提问;张春香认为熊十力受王阳明思想影响深刻,并对相关研究方法提出了建议。
第五组学者发言
第二分会场的学者论坛总共分为五组进行。
第一组由暨南大学高华平主持,武汉大学储昭华评议。武汉大学田文军回忆了萧萐父先生编写《中国哲学史》教材的过程,谈论了萧先生对武大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历史贡献。黑龙江大学柴文华辨析了以杜维明先生为代表的儒家“人文主义”论与以萧萐父先生为代表的儒家“伦文主义”论。武汉大学陈文新以“诗梦梅魂洁,神交处士多——读《缀玉集》”为题,解读了《缀玉集》中流淌的真情之美。华中农业大学萧洪恩重思萧先生的史料学思想,强调应当重视萧先生“古史祛疑”的方法论传统。清华大学丁四新回忆了与萧先生的交往,简述了萧先生的学术思想体系与对珞珈中国哲学学派创设的贡献。上海师范大学邓辉基于萧先生“历史感”的教诲,探讨了萧萐父先生船山学研究的历史贡献。在评议与讨论环节,老师们指出萧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写作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并强调需要对中国哲学的“主体性”概念做出清晰的界定。
第一组学者发言
第二组由黑龙江大学柴文华主持,上海师范大学邓辉评议。暨南大学高华平分析了萧萐父先生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历史情结”,探讨了萧先生的历史哲学。武汉大学胡治洪提出,贯穿熊十力学思的主脉就是对于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挺立,这在其本体论、认识论和文化论中都有所呈现。同济大学谷继明立足萧萐父先生《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一书,探讨了中国哲学文献学的未来发展可能。湖北经济学院黄敦兵通过考察邹衍学派与阴阳家的早期流变,呈现先秦诸子“并作”争鸣的文化场景。武汉大学肖航论述了萧萐父先生《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的特点及意义。在评议与讨论环节,老师们强调应当发挥中国哲学对个人心性的培养作用,重视萧公以哲学视角对哲学史史料学的梳理。
第二组学者发言
第三组由福建师范大学黄黎星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刘震评议。山东大学林安梧提出从“两层存有论”转折而出“存有三态论”,以面对全球化与文化多元的新局。复旦大学郭晓东通过比较董仲舒、何休对“元年春王正月”诠释之异同,考察了董、何诠释《春秋》的不同旨趣与特色。复旦大学徐波梳理了“圆∴”在梵文中写法、天台宗智顗的“圆伊三点”、方以智思想以及牟宗三的圆教思想中的不同体现与流变情形。东北师范大学荆雨提出,戴震集中于对“意见之理”及其导致的“以理杀人”后果的反思与批判,具有理性启蒙与个性自觉的政治哲学意蕴。武汉大学陈晓杰以法国共和理念“友爱”的近代引入为契机,从政治学向度切入对中西博爱观念的比较研究。在评议与讨论环节,刘震简要评述了上述发言,五位发言人视野独特,论证充分,都极其具有启发意义。
第三组学者发言
第四组由东北师范大学荆雨主持和评议。福建师范大学黄黎星从六个方面针对《周易》古经本义解读领域的问题展开论述,展望了易学的当代创新。贵州师范大学张春香提出,“生成”观念贯穿于《周易》思维的多个维度,并围绕《周易》经传及易学哲学史多维度地探讨易学思维的生成本质。华中科技大学唐琳回顾了生生哲学的学术前史,并从《周易》圣人观入手,探究生生哲学的人文价值与现实意义。中国政法大学刘震提出,《周易》思想的“天人合一”“阴阳和合”与“义利并举”可以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湖北大学刘元青分析了方以智对邵雍“小衍”的阐发,主张方以智的思想体现了儒学在明末清初转型期的自我革新与创造性发展。在评议与讨论环节,老师们讨论了音韵学、天文学与“小衍”的关系。
第四组学者发言
第五组由西南医科大学陈屹主持和评议。宁波大学彭传华通过对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以及英语世界being的比较考察,证明“张东荪难题”是一个并不成立的伪命题。西北大学李强论述了现代新儒家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关于民族国家建构必要性的内涵。武汉理工大学吕威通过考定康氏“吾学不复有进”的意涵,探论了康氏改造传统经典、经学、诸子的基本原则。苏州科技大学杜永宽讨论了王国维引入日译哲学术语对中国哲学史建构的影响。武汉大学王蕊以吕振羽、侯外庐、萧萐父三先生的王船山研究为案例,探讨了三人的思想渊源与联系,以及对船山思想研究的推进。武汉大学杨永涛以郭齐勇先生的著作《萧萐父与早期启蒙说》为中心,从三个向度对萧萐父思想诠释加以分析。在评议与讨论环节,老师们指出,船山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哲学重建具有重要价值,萧先生对于船山学的定位应当得到重视。
第五组学者发言
第三分会场的学者论坛总共分为四组进行。
第一组由中山大学(珠海)龚隽主持,湖南大学陈仁仁评议。武汉大学宫哲兵围绕“道”的概念,指出中国哲学的“道”与基督教“太初有道”类似,具有超越维度的神性特质。陕西师范大学丁为祥概述了王船山反对阳明学,纠偏程朱理学,归本横渠学的过程,提出船山“因所必发能,能必副其所”的认识论通过解构理学的精神构架,走向与理学有别的精神关怀。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梅珍生通过简述“历史乐章凭合奏”的方法论、“积杂以成纯”的认识论,讨论了萧先生理性与感性双峰并峙的诗化哲学。武汉大学欧阳祯人怀念了萧先生嘱托自己研究刘咸炘的经过,并概括了刘咸炘坚守先秦儒学的中观理想,回归孔、老的太古之道的理念。华中师范大学刘固盛阐述了从新的学术角度和思想维度对中国老学进行贯通性、深入系统研究的思想史意义。武汉大学孙劲松简要报告了“民藏”工程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无余涅槃与清净真如在逻辑上的相通之处。在讨论和评议环节,陈仁仁对诸位老师的论文做了精彩的点评,认为本组发言主题丰富,涵括儒释道,内容呈现出的多元视野,展现了珞珈中国哲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第一组学者发言
第二组由陕西师范大学丁为祥主持,武汉大学欧阳祯人评议。中山大学(珠海)龚隽以近代以来的中国佛教史研究为案例,探讨了宗教史研究中如何处理文本与经验的复杂关系,并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佛学史研究受到域外研究的深刻影响。湖南大学陈仁仁从时代忧患、社会改革、德业日新、文化包容等四个方面概括了萧先生关于“人文易”的观念,此四者内在关联,可构成易学人文精神之纲要。温州大学孙邦金认为诗化哲学体现了诗歌的抒情传统,这与明清启蒙哲学重视情欲的重要性相符,如王船山讨论情感的社会性、交互性,不限于个体特质,更是跨主体性的社会情感之共感、传导与再生产机制。温州大学吴龙灿依据易庸学的人文传统,阐述了萧先生的儒家易庸之学,及其多元互补文化史观与人文化成的实践智慧。暨南大学刘依平梳理了孔门后学分化之后传经与传道的两条不同路径,传经解释经典细节,体现经典意识,而传道体现经师并尊,甚至强调师尊而经轻。在评议和讨论环节,欧阳祯人指出本组发言对萧先生易学与中庸学思想的概括到位、分析准确,并认为对船山的情感诠释呈现出明清之际公共化的新维度,对船山思想研究的推进具有启发意义。
第二组学者发言
第三组由厦门大学谢晓东主持,中央民族大学刘成有评议。中国人民大学谢林德教授以《庄子》的小大之辨为切入点,分析庄子关于比例的各种用法和涵义,及其对数概念的哲学诠释。湖南师范大学萧平从庄老互释、由老导庄的角度辨析了《老子》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与“大器免成”的差异,通过以老解老的方式论证与支持后者。贵州中医药大学赵景飞通过说明“游”的意蕴说明庄子哲学在理想与现实之维的张力。华南师范大学马兵从理论内部阐明河上公《老子章句》“理身理国”的治理思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郭刚讨论了中医哲学以气为本的本体论思想与以气为主的认识途径。西南政法大学黄熹从中西比较的视野指出作为中国哲学概念的“万物”的特殊性。在评议和讨论环节,刘成有指出本组发言大都为对道家哲学的研讨,体现了对于萧先生的道家型人格和气象及其思想的充分继承与发展。
第三组学者发言
第四组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郭刚主持,宁波大学彭传华评议。中央民族大学刘成有聚焦了象山哲学的主体性,认为其表露出中国佛学的心性面向,并利用佛学思想实现了理论架构的重塑。湖北大学姚才刚回忆了在武大向萧先生问学的经历,分析了明代甘泉后学的五种主要类型与特点,认为甘泉后学的多元开展不但为岭南心学注入了活力,且推动了整个中晚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中南大学胡栋材从跨文化视域探讨气论话语的演变,指出近代“严复之问”出现的思想史背景,认为气论话语的现代化表达必须回应“气化”与进化论和唯物论如何对接的问题。浙江大学韩书安解释了明清启蒙的断裂性与连续性问题,进而以戴震光照说为例,呈现其从存在论到认识论的转向,最后结合戴震所受传教士的影响,指出其光照说兼具启蒙与文明对话的意义。浙江工商大学刘旭考察了利玛窦文化传教的迂回进路,指出利玛窦的传教活动对中西文化双向互动的意义。在评议和讨论环节,彭传华分别就甘泉后学共同的问题意识和利玛窦传教方式之分类展开提问,姚才刚则以湛甘泉的“中正合一”说为其后学的核心问题。
第四组学者发言
19日下午举行了本次会议的闭幕式。
首先是分会场学术总结。华中师范大学杨柳岸对第一分会场的讨论总结如下:第一分会场一共5组发言,共有27位发言人。会场讨论内容饱满、气氛热烈融洽,颇具深度。会议讨论粗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萧先生思想学术的研究,第二类是对中国哲学主体性和当代展开的研究。就第一类而言,主要围绕明清启蒙学说及思想贡献;就第二类而言,则围绕秦汉哲学、文化主体性、研究方式等问题。复旦大学徐波对第二分会场的讨论总结如下:第二分会场一共5组发言,共有28位发言人。讨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萧萐父先生学术贡献与学术思想的总结概括、回忆和感念。其中既有总论性的文字和感想,又有以史料学为核心等问题的梳理;另一类则集中于中国近现代哲学的探索。上述讨论展现了萧萐父先生的学问水平和人格魅力,在学术文章之外展现了许多与萧萐父先生交往中温馨有趣的细节,让我们这一辈能够了解这样一位哲思伟人。暨南大学黄燕强对第三分会场讨论总结如下:第三分会场一共4组发言,共23位发言人。讨论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阐发萧萐父先生思想,如诗化哲学、哲学史研究等;第二类是讨论明清哲学思想,如王夫之、戴震等;第三类是关注儒家思想,比如经典模式的变迁、道统意识的形成等;第四类是关注道家哲学,如老庄思想、《庄子》中数学的哲学含义等。本场的交流轻松热烈,展现了与会者对哲学问题的冷静思考。
其次是会议总结发言。武汉大学廖璨璨作总结发言。她指出,本次会议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百周年,大家齐聚一堂,回忆、重温并立志继承萧萐父先生的思想和精神遗产,其中感情让人动容。本次会议具备理解、继承、发展三层含义。“理解”就是要注意萧萐父先生思想和学说的“研究的时代背景”,即“研究历史要有现实感,研究现实要有历史感”。“继承”就是既要继承先生的思想遗产,也特别要继承先生的精神遗产。“发展”就是不仅要对先生的思想做澄清和阐述,更应在当今中国哲学研究的新时代下做出反思和发展。
学术总结发言和会议总结发言
最后是会议闭幕致辞。武汉大学吴根友作闭幕致辞,他以“感谢”和“感恩”为关键词表达了自己两天会议的心情。首先,他对与会及因故不能出席的专家学者、萧门的弟子与再传弟子、会务组全体人员等致以诚挚谢意。其次,他指出,萧萐父先生在珞珈山耕耘中国哲学四十余载,为珞珈中国哲学奠定了比地理空间更具基础性和持久性的思想原则,这就是“凝道而成德”的人格风范。这一人格风范体现在学术研究、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最后,他呼吁借此次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百周年会议的契机,请各位珞珈中国哲学同仁用自己的学术初心重省萧公奠定的思想原则,以广博的心胸面对国内、国际学术界,努力在“多维互动,漫汗通观儒释道;积杂成纯,从容涵化印中西”的知识视野和思想视野里,推进珞珈中国哲学进一步发展。
江南体育竞技 教授吴根友
至此,“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及其在当代的新展开——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
(图片:王云帆、王宇、朱云阁、周衿瑶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