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8月25—27日】首届“中国哲学行动视野”系列研讨会:古典中国的仪式知识与行动训练
点击次数:更新时间:2023-08-24
首届“中国哲学行动视野”研讨会议程
8月26日(周六)上午
9:00—9:30 |
开幕致辞: 李佃来(江南体育竞技 院长) 刘 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 刘梁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 主持人:李 巍(武汉大学) |
|
9:30—9:40 |
与会学者合影 |
|
9:40—11:40 |
主旨发言(每人发言20分钟,讨论20分钟) 主持人:余来明(武汉大学) |
|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 |
行动与规范 |
|
吴根友 武汉大学 |
作为方法的子学 |
|
杨 华 武汉大学 |
近30年来礼学研究的进展和问题 |
|
陈 赟 华东师范大学 |
事与道:面向生活实践的经史之学 |
|
刘 丰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
思想与制度之间的礼学研究 |
8月26日(周六)下午
14:30—15:30 |
学者论坛一(每人发言10分钟,讨论10分钟) 主持人:涂文迁(武汉大学) |
|
朱 承 华东师范大学 |
阳明心学与礼教精神 |
|
匡 钊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
庖人与匠人——先秦社会治理的视角转换 |
|
苟东锋 华东师范大学 |
君子言之必可行也:略析孔子的言行思想 |
|
李健君 武汉大学 |
《周易》哲学视域中的人的行动 |
|
盛 宁 上海大学 |
论儒家饮食观念的伦理意蕴——以《论语》为中心 |
|
15:30—15:40 |
休 息 |
|
15:40—16:40 |
学者论坛二(每人发言10分钟,讨论10分钟) 主持人:陈声柏(兰州大学) |
|
刘梁剑 华东师范大学 |
爱“其”亲为什么重要:从“二本”故事看说礼与说理 |
|
王 正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
越女论剑与手战之道 |
|
孙 伟 北京社科院哲学所 |
“礼”“义”之间——荀子实践哲学的双重面向 |
|
袁晓晶 上海大学 |
军舞仪式及中国早期的战争伦理 |
|
任慧峰 武汉大学 |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黄以周对礼仪的思考与实践 |
|
16:40—16:50 |
休 息 |
|
16:50—18:00 |
学者论坛三(每人发言10分钟,讨论10分钟) 主持人:王 正(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
|
储昭华 武汉大学 |
解蔽之蔽:荀子解蔽方法论的多重旨向与效应 |
|
黎汉基 中山大学 |
“不敢”与“不得”——从《穀梁》看早期中国的忧患意识 |
|
廖晓炜 华中科技大学 |
孟子心论新探 |
|
胡海忠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
魏晋思想中的礼乐问题 |
|
黄燕强 暨南大学 |
故事中的哲学——《庄子》孔老关系的再考察 |
|
王林伟 武汉大学 |
镇之以无名之朴:论道家消弭意志之意志 |
8月27日(周日)上午
9:00—10:00 |
学者论坛四(每人发言10分钟,讨论10分钟) 主持人:孙劲松(武汉大学) |
|
周海春 湖北大学 |
以行动观吉凶——《国语》所载单襄公的行动哲学 |
|
曾海龙 上海大学 |
从“李约瑟难题”看中国古典中自然与政教观念的特性 |
|
陈之斌 湖南大学 |
从语言表达到非语言表达:走向一种厚实的道言关系 |
|
沈 庭 武汉大学 |
行脚:一种中国佛教的行动理论 |
|
郑博思 清华大学 |
“忠”能否作为臣的行动规范?——战国诸子对“忠”德的反思 |
|
10:00—10:10 |
休 息 |
|
10:10—11:10 |
学者论坛五(每人发言10分钟,讨论10分钟) 主持人:苟东锋(华东师范大学) |
|
姚才刚 湖北大学 |
明儒唐伯元的“崇礼”说 |
|
肖 航 武汉大学 |
朱舜水礼学实践及启示 |
|
张新国 南昌大学 |
行动即观念——王阳明哲学的“未发已发”论 |
|
刘 沁 武汉大学 |
朱熹“格物致知”思想的实践之维 |
|
范云飞 武汉大学 |
吉凶之际:中国古代即位礼再思 |
|
11:10—11:20 |
休 息 |
|
11:20—12:10 |
学者论坛六(每人发言10分钟,讨论10分钟) 主持人:袁晓晶(上海大学) |
|
傅正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
戴震“礼的哲学”之探原——兼论戴震“启蒙家”形象的近代建构 |
|
王 博 华中科技大学 |
明清之际知行思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
|
马晓见 武汉大学 |
试探魏源经世学的知行关系 |
|
吕威 武汉理工大学 |
论康有为对霸道政治的诠释与改造 |
8月27日(周日)下午
14:30—15:30 |
研究生论坛一(每人发言8分钟,教师点评和讨论20分钟) 点评人:肖 航(武汉大学)、胡海忠(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盛宁(上海大学) |
|
梁 山 华东师范大学 |
墨子的“天下之利”观及其现代价值 |
|
周衿瑶 武汉大学 |
先秦哲学中“梦”的三种叙事及其可能的诠释向度 |
|
李美婷 华中科技大学 |
试论孟子“心悦理义”思想 |
|
吴国梁 华东师范大学 |
《庄子·大宗师》的三重礼论 |
|
高金鹏 武汉大学 |
中国哲学的史学叙事——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子论争为考察点 |
|
15:30—15:40 |
休 息 |
|
15:40—16:50 |
研究生论坛二(每人发言8分钟,教师点评和讨论20分钟) 点评人:曾海龙(上海大学)、肖 雄(湖北大学)、刘 沁(武汉大学) |
|
陈世明 武汉大学 |
党争视域下《程氏易传》君臣之道的思想探析 |
|
皮昊宇 华中科技大学 |
知—情—行:朱子知行结构中被忽视的情感要素 |
|
戴雨欣 华东师范大学 |
茶礼实践与身心修炼 |
|
刘思源 武汉大学 |
意志软弱与王阳明哲学中的“气” |
|
魏思远 武汉大学 |
人的有限性——刘宗周论恶之来源 |
|
杨超逸 华东师范大学 |
王船山论勇德与人道的能然之维 |
|
16:50—17:00 |
休 息 |
|
17:00—17:20 |
闭幕式 学术总结:匡 钊(学者论坛)、肖 航(研究生论坛) 闭幕致辞:朱 承(华东师范大学)、李 巍(武汉大学) 主持人:廖璨璨(武汉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