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哲院  >  正文

【光明日报】为了坚如磐石的信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3-12-03

——“马工程”专家陶德麟及咨询委员事迹感动专家学者

近日,本报先后刊发两篇报道,分别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陶德麟和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群体的事迹(见本报11月26日1版《学高身正把关人——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群体》、11月21日13版《陶德麟:笔有雷鸣道不孤》),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而感受最为深切的要数参与工程的专家学者,他们纷纷表示,报道所展示的事迹与精神,让他们不仅收获了感动、得到了启迪,也汲取了为真理而奋斗的不竭动力。

“为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树起标杆”

“两篇报道一篇聚焦典型个体,一篇关注优秀群体,点面结合地展示了资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学术历程和卓越贡献。”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表示。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咨询委员们身上理论自觉、学术追求和使命意识的统一。“理论自觉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学术追求支撑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使命意识含蕴于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责任与担当。三者统于一体,必然能极大地推动理论研究,使个人的学术生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

作为工程多项课题的首席专家、主要成员,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王小锡历来把工程咨询委员们视作治学榜样。“最初参加工程,我原以为咨询委员们只是随便看看书稿、提些原则性意见,但是没想到,第一次参加审议会就被震撼了:这些名家大家把关非常严格,审核极其细致。我虽已年过花甲,但在这样的治学态度面前,依然深受鼓舞。”

“三个执着,三个坚守”,这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从咨询委员、陶德麟事迹中提炼出的“关键词”。“执着于真理,坚守学者的本质;执着于创新,坚守学术的本质;执着于责任和爱,坚守教育者的良知,这是陶老、每位咨询委员用行动给我们上的最好一课。他们为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者树起了标杆。”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炳林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主要成员,他参加了11月10日的审议会,对报道中所写场景感同身受,“咨询委员们不但指出不足之处,还给出了很多具体的修改建议,可见其思考之深、之实、之细。他们具有大家应有的学养和风范,却丝毫没有‘权威’‘泰斗’的架子,从不盛气凌人,也从不压制后辈的见解”。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看来,“坚如磐石的信仰”是老学者们身上最为动人的力量。“正像报道概括的那样,这些老先生热诚、严谨、虚怀若谷,他们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我想,这是支撑他们奋力前行的动力所在。”

“以更大的热情坚守信念、宣扬真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肩负着何种理论责任与社会责任?怎样才能担负起这样的光荣使命?读完报道,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沈壮海脑中有了更加明晰的答案。“不畏繁难的坚韧和勇气、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对后学的厚爱提携……陶德麟和咨询委员们的治学精神、追求真理的可贵品质,也是我们青年理论工作者应当锤炼、涵养的品格。作为工程的一分子,我会以此为准绳,以更大的热情坚守信念、宣扬真理。”

“立足时代前沿,关注重大现实,强化问题意识,推进理论创新。”这是韩震从陶德麟事迹中得到的启发,也是他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研究所做的回答。“工程实施已近10年,事实证明,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深入开展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征途中,总会有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去解答、去回应、去指导。因此,一定要加强对现实问题、热点难点的追踪研究。”

“咨询委员所做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这是我们今后应重点努力的方向。”郭建宁表示。艾四林也将此看作自己的一大职责:“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级学科、人才队伍茁壮成长,这是工程专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光明日报》去年也曾进行报道。工程专家除了做好自己的研究,也要组织好团队集体攻关,帮助和带动更多年轻人成长,培养新一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本报记者 户华为 王 琎)

(来源: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29日)

Baidu
map